最近一直在做的事情不外乎就是整理、規納、歸類brabra的,原因在於開始意會到知識若沒有被自己歸檔上架,那他永遠都只能生灰塵,等到哪一天硬碟不小心掛掉,A4資料、講義、書本、報導、雜誌全都亂成一團時,你才會發現他們對你而言都只是擺著占空間的廢物,只能嘆息自己平常不知道在讀甚麼書、在想甚麼狗屁問題,這些全都可以被丟掉了,但最最最主要的原因還是想到自己讀書讀到了研究所還常常碰到那種"書到用時方恨少"的窘境,事實上我認為這是可以被打破的信條,因為書到用時方恨少的原因還是要歸咎到自己平常都把他們孤拎拎的丟在一旁,而不是為他們找個合適的位置,如同打籃球一樣,每個人都有他自己該有的位置,知識也是一起進攻,打團體戰地,防守上的漏洞、進攻的節奏才是我們說的"書到用時方恨少"。

另外,除了一直在整理之外(因為總是在設想怎麼樣的歸類對他們才是好的,我很杞人憂天),我也一直在嘗試著所謂web2.0的威力,這個威力像是一種在知識型的online game,說簡單一點就像是你一個人坐在電腦前打稿子,但是卻有個人可以中途插進來跟著你一起當打字者,不用說大家應該都知道這是google document的功能,開始一直使用它來做為我寫作的平台時,我已經省去了一直帶著隨身碟,我只需要把我要的檔案都upload到我的"股溝文件"裡,一切需要的資料幾乎都可以在網路上搜尋、添加了,在加上有時候開會我只需要把紀錄、行事表共享給大家,大家就能在上面看出一份資料的缺漏,然後立即的給予修正或者feed back,這完完全全跟我以前在撰打文章的模式不同,如果說以前電腦只能在dos下書寫那種情況跳到windows系統算是一種典範的變革,那這種利用網路平台去分享,更重要的是上傳(而非單向的下載)自己的知識,應該就算是典範的移轉了吧,這樣想,web 2.0的地位才會是"有效"而不是進化。

這種online brainstorming的模式我是越來越喜歡了,這還包括了微網誌(micro-blogging)這種好玩的東西,雖然說他乍用之下功能很像msn,不外乎分享每日心情、了解好友近況,但是更有趣的是,因為他限制你只能打100多個字,這其中是有奧秘的,一般來說,我們討論一件事情不可能只用一句話,微網誌會有140個的限制其實是處在中介位置的,怎麼說,從字數多的文訊來看─網誌,我們若要打上一篇網誌通常至少會有個3~5百字,要起承轉合阿哩阿紮的,東寫西修花個2-3個小時才有一篇網誌;在從字數少的po訊平台來看─Msn,msn訊息欄的狀況頂多20多來個字就令人覺得攏長了,通常只能用來宣布、書寫小事件和心情,在這字數多和字數少之間其實一直有件事情沒有被注意到,那就是一段具有context的書寫其實在1百多字是最適合顯是他的"結構"的,也就是說微網誌(如果你好好善用他的1百字)很適合把你當下最簡短的觀點打下來,如果你的好友也跟你一起來滾雪球,幾則下來,這些微網誌不就成了一篇文章了,在這方面平台,我想還是plurk最適切地展現了這種威力,因為他的時間軸和見識軸是做的挺不錯的,大家可以試看看。

plurk的時間軸和噗浪軸

但碰了最古老也就是最令人頭痛的問題,我還是沒輒,關於這些既有的資料、文章、書本、報導分類的問題。我想這只能一直的做一直的改下去了,打籃球戰術也都會變阿,所以我想還是先乖乖的給他們一個位置(catagory)在看看吧!關於這方面的問題,其實我是在圖書館發現的,圖書館要容納這麼龐雜的知識庫其實是有一些分類規則的,雖然和各人的分類模式不同,但是基本上的態度是,當有用的資訊進到手裡,是必須立即幫他們編碼標號的,唯有這樣,catagory才會對你自己有用,也才會不斷的被意識到:"是該改變一下了"。

到底甚麼是知識的技術,我想不外乎是一種"約取"的精神,以及"薄發"的氣度。而這些功力應該就是來自於平常這些分門別類的工夫吧!



arrow
arrow
    全站熱搜

    obeyrabit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1) 人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