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對吳達坤早先的作品其實並不熟悉,應該說我沒有去關注過他的作品。不過他這次在VT個展的迷樓系列卻令我相當欣喜。而且我認為他的作品有一種將影像形式轉化為文化現實的雙贏情境。事實上形式在當代藝術中被貶低的因素乃是在於他被過分的系統化,比如說被解釋為文義的象徵、符號學的能指,通常這樣並沒有太大錯誤,就好像拿香拜拜、擲筊有一定的解讀方式,這是為一個社會中的人們所默認的,但是吳達坤的作品雖然是取材於東京街頭那些在表演的一些文化團體,他卻使他變成了另外一種形式的表演舞台,沒錯,街頭那些人是在表演的,但是他們是被整個社會北包住的一群人,我們可以從四面八方來觀察他們,而通常我們(台灣人)是會覺得這群人是怪異的,除非你自己也曾標榜為某種社群裡的一員。

吳達坤的作品之所以跟我們走在路上的觀看不一樣,是因為藝術家將表演的視角濃縮在一個影像當中,影像本身就彰顯了這些人的特質,而且使得表演的形式拉到了首位,因為表演的人不會干擾你,他們不走在妳的身邊,而是像安排過、排演過的演員一般,在你眼前載歌載舞,像在一個看不到觀眾的舞台上頭。

這令我想到了The Mass Ornament(大眾裝飾)一文中談到了關於跳大腿舞的康康舞孃其所代表的社會意義,實際上排列整齊的舞孃並不是一個個的個體,而是代表了一個文化的形象,普普文化、龐克文化、coldsplay、暴走族等等都有這樣的社會形象…也就是說ornament和形式(form)有相同的力量,他們代表(屬於社群的)知識、歷史還有慾望(form as knowledge, as history, as desire)。我們可以在吳達坤的作品裡面看到那群穿黑衣皮夾克的男子(不知道他們是機車族還是龐克族,還是都是)演出他們特有的舞蹈語言,這會讓你感覺的到…藝術家基本上就是一位行式的編導,他得抓取出一個文化特有的形式,而且是能夠傳達給不同國族的那種具溝通力的形式。

ps.大家有時間去看看展覽吧!我寫的沒有很詳細~~因為他的作品滿多有意思的地方還等待挖掘!

arrow
arrow
    全站熱搜

    obeyrabit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3) 人氣()